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画院动态 > 行业动态
  · 画院新闻
  · 行业动态
 

   行业动态

 
天地虽无言,道蕴笔墨间

  天地虽无言,道蕴笔墨间
          ——著名旅美画家、书法家邹蓝天博士画作臆评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文/吴金香

    中国山水画从来就是一种意境中的山水,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,从山水画中,我们可以集中体味中国画的意境、格调、气韵和色调。就水墨山水而言,笔墨是载体,意境则是画家格调、学养和境界的表达。卓越的画家要法度备至,更要有个人风貌;要写意和抒情,更要有形而上的精神思考;要有笔墨意趣,更要表“天地有大美而不言”之境界。
    邹蓝天其人其画正是如此,观邹老师的画作,不是不知不觉,而是突然间被震撼击中心弦。然后,恍惚间似闻“山林与,皋壤与?使我欣欣然而乐与!”,顿觉已是深陷。
    邹老师的作品是她生命的表白,自然的流露,灵魂的呼喊。她心中冲突的情调、矛盾的意欲,都醇化而升入节奏、形式,组合而成的澄澈画面,从而使迷途苦恼的人生获得清明的自觉。她的道家文人思想系列作品尤其引人精神飞越,超入美境。
    自古以来,对老庄思想,特别是对“道”进行阐释的著作可谓汗牛充栋,然无论如何解释,终有意落言荃之嫌。正如庄子《天地》篇所记载,“黄帝游乎赤水之北,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,还归,遗其玄珠。使知索之而不得,使离朱索之而不得,使喫诟索之而不得也,乃使象罔,象罔得之。”这个寓言说明,单纯的理智、感官(知)和语言(喫诟)都不能得“道”,必须“象罔”才可以。所谓的“象罔”,是实象也是虚象,它徘徊在有无之间,与本体的道最为接近。“玄珠”可视为道的象征。因为道的存在状态既不是抽象的概念实体,也不是具体的事物,所以要得道,就不能靠智慧,不能靠感官,也不能靠语言,而只能靠“象罔”。山水,始终是道家摒弃“言语”之后对道的最诗意的表达。这个“道”在中国画中体现为虚实结合、气韵生动的意境。
   邹老师用绘画的方式来体道、悟道,自然地描绘出道的神秘美、朦胧美,形式与内容合一,不分彼此。道家希望世人的心灵得到净化,以修养空灵的心怀去静摄宇宙的变幻,以岑寂而宁静(虚静)的心胸去体物感物,以澄怀而观道。而邹老师以空灵与澹泊的画面体现一种天趣妙境,此为空灵之妙、神韵之妙、含蓄之妙。此之境,启人想象,令人回味。
  邹老师十二岁那年,即孤身一人背起书籍行囊,一路西行,用尙显稚嫩的身躯攀登着四山五岳,用自己的双脚丈量着黄河长江发源地,35岁至今更是走过了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,东西方的游历经历既丰富了她的人生体验,也为她的创作带来了深厚的自然积淀。这种对自然的俯仰往还、远近取与,使其“搜尽奇峰打草稿”。
   然而,山川景物,烟云变灭,不可临摹,须凭胸臆的创构,才能把握全景。当年邹老师小小年纪即外出游历,据其自述是由于受庄子思想的影响。因此,当她踽踽独行于山间茂林,攀登上高峰峭壁时,庄子那“独与天地精神往来”的自由逍遥境界便渗入了她的生命当中。初读庄子时的晦涩,被登山临水所兴起的宇宙苍茫、历史浩淼,人世沧桑之感击破,自然便有了刘勰在《文心雕龙》中所说“登山则情满山,观海则意溢于海”的情感体验。
    邹老师画作幽眇惝恍,寄托遥深。画中云气茫茫,悬崖沟壑边,一名或数名光明鲜洁、晶莹发亮、面目不可辨的白衣高士或坐或站、或悲或慨、或静或动,面对被云气所弥漫之宇宙自然,于静观寂照中,心与物化,澄怀观道。观邹老师的画作,禁不住令人沉迷于那静穆、幽邃、清逸、纯净的审美意境,陶醉于那缜密、灵动、精到的笔墨功力。
   自魏晋以来,哲学上,中国人喜欢用太空、太虚、无、混茫等来暗示或象征幽眇难解之“道”,而在画中,这“道”是实中之虚。邹老师画中,那“萧萧如松下风”,或“濯濯如春月柳”的白衣高士是实,那云烟悠悠,湖光漠漠是虚,这虚实的结合正是邹老师“技进乎道”,化实景为虚境,创形象为象征的心血所在。“外师造化、中得心源”,邹老师为我们呈现了“一个有生命的结晶体,鸢飞鱼跃,剔透玲珑”(宗白华语)的畅神空间。
  《有情天地》使人想到孔子与弟子对话时,曾皙说的话,“暮春者,春服既成,冠者五六人,童子六七人,浴乎沂,风乎舞雩,咏而归。” 不以物使,不为物役,天地何可不乐!《养心图》和《游心图》则使人联想到庄子《逍遥游》中“藐姑射之山,有神人居焉。肌肤若冰雪,绰约若处子;不食五谷,吸风饮露;乘云气,御飞龙,而游乎四海之外”。《鹰之忧伤》虽为忧伤,却令我忆起冰心所言:“踏着荆棘,不觉得苦痛,有泪可落,也不是悲凉”。《细看造物诡异》以及《沧海泛舟》更是“状难言之景列于目前,含不尽之意溢出画面”,观之不禁使人暂脱世俗,超俗凡近,深深地坠入那变化迷离,奥妙惝恍之境。《悟化图》与《化境》则使人深深入梦,梦中万物与我为一,内心一片光明澄澈。
   而那些或龋龋独行,或仰立山巅的孤独白衣人,“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”,(《秋水》)则流露出个人在广大宇宙中的萧疏与荒凉,短暂与永恒的无奈。放襟骋目游广境,那些尘世的恩怨和纷争,如同过眼云烟,清风逝耳畔。而惟有人的自由精神,才是震古烁今的恢宏史诗,留无尽追思于后人。
   恽南田言“得形体不如得笔法,得笔法不如得气象”,细察邹老师绘画的层次与境界,其作品兼具形式美、笔墨的抽象美和由此所承载的生命精神之大美。笔者认为,无论在古代还是当下,艺术即使不是整个时代的明彻写照,至少应该是一个民族超越功利的精神风骨,是浮华烟云散去后的意犹未尽,是时光流逝中的浅吟低唱,是在整个社会的宏大回声之中,为自己的心灵留下的一片恬淡安适之地。
   邹老师作品堪作如是观!
   结识邹蓝天老师纯属机缘巧合。她浸淫庄子思想多年,在一次画展中我们就此话题聊了一会儿,很是投契。画展结束,邹老师的朋友傅伟华老师邀我就邹蓝天老师的画作写点什么,我很惶恐,这不仅因为我不过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后生小辈,更主要的原因是邹老师其人其作一度使我惊为天人,不敢妄加评论。无奈在傅伟华老师的再三鼓励下,我只好斗胆应邀。好在硕士毕业十年来,对艺术实践的品评以及艺术理论的研读从未懈怠,如此勉为此文。副题标为“臆评”,倒没有推脱文责之意,只是表明作者不想强做评论,唯求写出个人读画心得,做些粗浅诠解而已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后记1

 

来源:      时间:2015/10/20 16:12:34
 
中国新媒体信息网    中国文化信息协会    艺术投资网    河南省美术馆    中国美术馆    旧金山美术馆    俄罗斯特列恰科夫画廊    
©版权所有 2014 河南省大未来书画院  保留所有权利